朱熹明确指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这样一来,所谓良知无善无恶,就不完全是王阳明所说的至善了,它实际上冲淡了或修改了王阳明良知说中以社会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更多地带有个人的色彩。他经常用明镜照物来作比喻,但这种照物,决不是法象相似而已,因为良知本体有决定、主宰万物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本体论进行分析,指出这是唯心主义学说。即感而寂存焉,寂而感也。自无极而太极,而阴阳五行,而万物,自无而向于有,所谓顺也。后者是感、是已发、是情。王畿则不然,他把良知直接说成气之灵,即说成物质的属性或功能,这无疑取消了形上与形下的问题,因而比王阳明更加彻底了。
它作为本体,只能与客体相结合而存在,即以用为体,以物为体。先天之功,却在后天上用。这个目的就是善,也就是太极之理。
他认为,理是气化运动的有序化的过程,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29]。但朱熹对理作了不同层面的解说,从中可以看出理的多方面的含义,同时可以看出理气是一个整体性范畴。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因此,荀子有时是礼、法并用,在荀子这位儒家门下,出现韩非这样的法家,也就不奇怪了。
后者是从天人合一的意义上说的,前者则是从天人相分的意义上说的。《说文》从字形上解释说:理,治玉也,从玉里声。
[44] 关于气的问题,不必单独讨论,它是说明物质存在的范畴,有空间与时间的意义,至于条绪节文,则是意象性的说法,不是纯粹的逻辑语言,只能通过形象体会其意义。不仅如此,具体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有一种必然局势,这种必然局势就是理的表现。可以知是从客体方面说,指事物之理,是被认识的对象。尽管他的最终目的是明心中之理,即性理,但这种向外格物穷理的方法,却具有认识论的意义。
[24]《春秋繁露·五道通》。如果说,物理是具体事物之理,那么,大理就是一切事物所具有之理,或者说,物理代表事物某一方面的理,而大理则代表事物的全面真理。他说:阴阳四时之理,相受而次矣。在这里,他赋予道德理性以历史的、实践的观念,这是值得重视的。
他所说的如下一段话,足以说明这一观点: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道如何生万物及其理呢?靠神的作用,神是变化的根源,物理及诸变之起,皆神之所化也[16]。
其进一步引申,就变成文理、条理等意思,但仍然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如腠理、肌理、肤理、脉理、地理等用法就是如此。[10] 另一方面却又把目标转向社会伦理道德与君子人格的修养,并没有在自然哲学方面继续前进。
大理也是物理,但似乎更全面、更普遍。这所谓自然,不是从纯粹自然主义意义上说的,而是包含着自然目的论思想。但就其实际意义而言,这所谓本,实为本根、本源之义,它和生是分不开的,说到底,理是生命之源、价值之源,其所生之物,各得其性,人则得性之全,这就是性理。人的耳,对于声音,有共同的听觉。用程颐的话说,就是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34]。[22]《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25]《论衡·虫虚篇》,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张载作为理学的重要人物,提出了穷理的重要性。
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为什么具有这样的性质或作用,而不是具有那样的性质或作用?必有其存在的根据,这个根据就是理。罗钦顺虽然主张在客观事物中认识理,但并不认为理便是气,便是物,如他所说,理须就气上认取,然认气为理便不是[41]。
至于道德理性是如何形成的,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这是另一个问题,王充并没有深入探讨这些问题。这可以说是儒家孟、荀两派在理的问题上的主要区别。
性命之理不仅包括义理,而且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是整体性的,并且与天道、天命有直接联系,具有宇宙论、本体论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格事事物物之理,就是明心中之性理。四、性理 理真正成为哲学上的最高范畴,那是在宋明理学出现之后。他还提出条理、文理等说法,其中心意思都是讲分理。
这是理学家关于理的一个基本的理论出发点。其根本目的是说明性理,即人的存在价值。
他不但接受了朱熹的理具于心而为性之说,而且主张物理和性理是一个理,而他所说的性理,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在戴震那个时代,关于自然,已经由目的论学说变成自然主义学说,因此,戴震很自然地将其与血气,即生物学联系起来,以说明人的感性存在。
这个副字,既有对偶主从之义,又有符合之义。理也可以理解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42] 这里所说的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就是指物理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规律。荀子还提出大理的概念,以表示事物的普遍规律或秩序。这是说明事物存在及其变化的动力范畴。这就是他所说的德生于道而有理,守理则合于道[17]。
有些学者把荀子说成是儒家外王之学的主要代表,大概就是据此而言的。心是大体,耳目感官是小体(孟子用大体与小体说明二者的区别,荀子用天君与天官说明二者的区别,在这一点上二人有一致之处,但含义不同)。
由于朱熹不仅是一位哲学家,而且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学者,因此,他在诸多领域讨论理的问题,其中便有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前面说过,孟子提出理义即义理之说,王夫之有必然之说,戴震则将自然与必然结合起来,以说明理义,这实际上是对孟子学说的一次修正。
但张载提倡穷理,是同尽性、至命联系在一起的,他虽然主张二者有先后次序之别,但穷理的根本目的是尽性至命。人爵如公、卿、大夫等爵位,是由别人给予的,可以得到,也可以失掉,它由别人掌握。